美國奉行“美國優(yōu)先”,要加強自己的芯片供應鏈,犧牲日本又何妨。
據路透社報道,日本擔心,美國與中國的芯片競爭,可能摧毀日本的芯片產業(yè)。
今年早些時候,日本經濟產業(yè)省就在發(fā)布的文件中,發(fā)出警告:預計到2030年,日本芯片行業(yè)的份額可能歸零。
中美較勁,為什么會影響日本?
日本芯片產業(yè),又該何去何從?
1.中美都很拼
芯片產業(yè),已經成為中美角力的戰(zhàn)場。
華為被卡脖子后,中國下定決心打造自主化的芯片供應鏈體系。
從國家、企業(yè)再到民間,都在行動,具體就不多做介紹。
最新的一個案例是,中國企業(yè)聞泰科技的全資子公司安世半導體斥資5.4億元,收購了英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Newport Wafer Fab母公司NEPTUNE 6 LIMITED全部的100%股權。
聞泰科技公告
詳細情況,可以看看正解局《中國公司收購英國最大芯片公司:英國,這次會同意嗎?》(點擊標題即可閱讀)這篇文章,有深入的分析和預見性的判斷。
再看美國,也將芯片產業(yè)列為重要國策。
美國商務部長吉娜·雷蒙多(Gina Raimondo)將增強芯片制造能力形容為“經濟和國家安全的當務之急”。
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美國相繼出臺多項法案,并投入540億美元,用于研發(fā)制造芯片。
美國國會還有意扶持英特爾等美國廠商,以加強生產能力,推動半導體供應鏈回歸美國本土。
在特朗普的“盛情邀請”下,臺積電已決定投資35億美元赴美建廠,計劃在2021年動工,2023年裝機試產,2024年上半年規(guī)模投產,直接部署目前最新的5nm工藝,規(guī)劃月產能2萬片晶圓。
就連全球唯一一家EUV光刻機生產商的ASML公司,也決定響應美國號召,將公司總部搬到美國鳳凰城。
ASML公司
美國的力度之大,可見一斑。
2.殃及日本
其實,在華為事件之前,全球芯片行業(yè)整體上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中。
美國主導研發(fā),日韓和中國臺灣強在制造,歐洲的角色基本是消費者,中國大陸的存在感也不高。
2020年度純晶圓代工各地區(qū)銷售額占比(括號內為2010年占比,圖源:IC Insights)
華為被卡脖子,倒逼中國舉全國之力奮起直追,打破了原有的平衡。
美國出于對抗的不甘示弱,更加劇了整個行業(yè)的競爭。
再加上,最近影響廣泛的汽車芯片短缺,直接威脅到了歐洲為數不多的優(yōu)勢產業(yè)——汽車產業(yè)。
原本置身事外的歐洲國家,也開始擔憂芯片產業(yè)鏈的安全性。
于是,以德國、法國、西班牙等為代表的13個國家,已計劃聯手投資芯片及半導體技術。據了解,投資金額約為1450億歐元(約9475.6億人民幣)。
像韓國這樣的優(yōu)勢玩家,也在暗暗使勁。
今年5月13日,韓國政府發(fā)布一項名為“K—半導體產業(yè)帶”的計劃,目的就是讓韓國實現2030年綜合半導體強國的目標。
國家有號召,企業(yè)有行動。
三星電子、SK海力士等企業(yè)宣布10年內將投資510萬億韓元(約合人民幣3萬億元),今年的投資額將達41.8萬億韓元。
為了半導體,韓國甚至假釋了三星的老板李在镕。(詳見《美國搖旗助威,韓國4大財閥施壓文在寅放人:財團坐大,有多可怕?》一文,點擊標題即可閱讀。)
真是夠拼的。
前有標兵,后有追兵,日本能不著急嗎?
日本的芯片產業(yè),正解局此前也撰文介紹過。
作為曾經的王者,日本在全球芯片領域的市場份額一度高達50%,現在只剩下10%左右了。
現在,日本在芯片領域的優(yōu)勢,主要集中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領域,也就是產業(yè)鏈的上游。
例如信越化學和SUMCO的晶圓、JSR和東京應化的光刻膠、昭和電工的CMP研磨液等等。
這些半導體材料,說重要也重要,但門檻也沒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。
2019年7月1日,日本突然宣布,對出口至韓國的半導體材料進行管制,震動了韓國的芯片產業(yè)。
新聞報道
2年過去了,現在看來,日本的管制,不僅沒有卡住韓國的脖子,反而倒逼韓國研發(fā)出替代產品。
像高純氟化氫(氣體),韓國SK材料公司已成功實現5N(99.999%)級高純產品的量產。
再如氟化聚酰亞胺,韓國科龍工業(yè)已經建成了量產設備,并達到了出口的水平。
在EUV抗蝕劑方面,韓國則是轉向從歐洲進口。
一旦有了其他選擇,日本半導體材料的優(yōu)勢也就喪失了,實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。
從市場份額50%跌到10%,日本反躬自省,認為主要是因為技術不再領先,與此同時,競爭對手的成本更低。
現在,中美較勁,韓國也在發(fā)力,歐洲又加入進來,整個芯片行業(yè)已經在“內卷”。
長此以往,日本的市場份額還將下降。
日本經濟產業(yè)省甚至估算出了時間表,預計到2030年,日本芯片行業(yè)的份額可能歸零。
新聞報道
那意味著,日本芯片產業(yè)被摧毀,徹底出局了。
3.歷史重演
面對嚴峻的形勢,日本也沒有坐以待斃。
一是加大投資力度。
有數據顯示,日本政府已撥款5000億日元(約合45億美元)來加強芯片技術供應鏈。
芯片制造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(yè)。一座先進晶圓廠的建造成本約為100億美元,投資巨大。
日本這點錢,實在是有點擺不上臺面。
與美國的540億美元、歐盟的1450億歐元相比,差得有點多。
要知道,中國的集成電路國家產業(yè)基金,一期規(guī)模1387億元,二期預計超2000億元。有智庫研究認為2020-2030年,中國的半導體新增投資將超過12000億元。
二是調整產業(yè)方向。
今年6月,日本政府批準了日本經濟產業(yè)省西川團隊制定的一項戰(zhàn)略,以確保日本有足夠的芯片,以便在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技術領域展開競爭。
其中一項舉措,就是把日本變成亞洲的數據中心。這樣的中心會對半導體產生巨大需求,反過來又會吸引芯片制造商在附近建廠。
這是典型的“以市場吸引技術”思路。
看起來很美好,但是,大數據與互聯網產業(yè)密切相關。
放眼亞洲,中國的互聯網產業(yè)最強,東南亞的互聯網逐漸自成一體,日本想要成為亞洲數據中心,幾乎不可能。
成不了數據中心,又靠什么發(fā)展芯片產業(yè)?
雖然日本的芯片產業(yè)基礎不錯,但從現階段的產業(yè)布局、未來的投入與規(guī)劃看,確實不占優(yōu)勢。
更為關鍵的是,日本還擔心被美國“掏空家底”——
美國會像對付臺積電那樣,“盛情邀請”技術領先的日本企業(yè)在美國本土建廠。
如此一來,日本真的是優(yōu)勢盡失。
從歷史上看,這并非杞人憂天。
日本經濟長期依賴美國,一旦冒頭,美國便會痛下殺手。日本芯片由興轉衰,早已證實了這一邏輯。
現階段,美國奉行“美國優(yōu)先”,要加強自己的芯片供應鏈,犧牲日本又何妨。
不過是歷史的重演罷了。